在技能至上的樂器行業里有這麼一個小群體,他們都是樂器之王的鐵桿粉絲,他們的一生和鋼琴家一樣,都鍥而不舍地追求鋼琴的完美音色。但鋼琴家用的是靈巧的手指而他們用的是敏銳的听覺。他們的名字,就叫鋼琴調音師。
數月前的一次偶爾機會,我觀看了中央電視教育台的一個節目。這是由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主辦的鋼琴教學。一位來自首都北京師範大學鋼琴系的副教授,正在鋼琴上示範如何彈奏車爾尼的練習曲。這是一堂全國性的高水準教學。但令人驚訝的是課堂上那台鋼琴的音準掉得離譜,有過半的同度音成了“貓音”之聲。這樣的鋼琴大三和弦大概要跟小三和弦攀起親家了。如果有機會彈奏德彪西的“月光”曲,長眠地下的作曲家是不是也要被驚醒?
包括調律在內的鋼琴制作工藝是一門特殊的專業。說特殊,是因為它需要幾方面八桿子也打不著的文理科專業知識攪和一塊︰音樂的、物理的、木材和機械加工的等。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小提琴制作在數十年間就可以讓西方人另眼相看而鋼琴制作則不可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從事我們這個行業的許多人音樂背景太淺。之三是我們的許多鋼琴老師對鋼琴的聲音“求讀書不求甚解”。
一個高水平的調音,能使鋼琴有“脫胎換骨”的音響效果。反之,再頂級的鋼琴也會“每況愈下”。調音對一架鋼琴的重要性就象鋼琴踏板對鋼琴的彈奏。希望有一天,所有鋼琴獨奏音樂會上的節目單里,都會印上會場鋼琴調音師的鼎鼎大名。
許多調音師最最難忘的工作經歷大概是平生第一次在客戶家里調音時,因比別的調音師花了更長的時間而獲得客戶的贊不絕口。
經常看到或听到有關對世界級名琴排名座次的爭論。平心而論,當名琴到了世界級這個層次,它們之間的區別是非常微妙的,其差異往往集中在音質上某些方面的更為突出︰如音色圓潤、渾厚,音量“洶涌澎湃”的斯坦威(Steinway & Sons)是大音樂廳里當之無愧的演奏用琴;甜美、典雅的蓓森朵芙(Bosendofer)是演繹莫扎特鋼琴作品的首屈一指;布魯斯諾(Bluthner)帶有縱深感的暖色讓一些貝多芬音樂的演奏家們愛不釋手……世界級名琴間沒有等級之別。它們有的只是因作品或場景需要而被人津津樂道的音色“個性”。
中國鋼琴與西方鋼琴的差距首先是認知上的差距。好的琴好在哪里?不好的琴不好在哪里?評價琴的好與不好的因素有哪些(拋棄商業利益的驅動)?只有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家里擁有西方制造的鋼琴時,認知上的差距才會消失,世界頂級的鋼琴才有可能Made in China。
一次,著名的意大利鋼琴家米開朗基里(Arturo BenedettiMichelangeli)準備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辦他個人的獨奏音樂會。演出的當天上午,他本人親臨斯坦威音樂廳的地下室挑選了編號為CD15的九尺大三角鋼琴。這是一台剛出廠不久的新琴,很需要些時間去調音整理一番,但米開朗基里似乎“忘了”所謂的音準問題。這台鋼琴甫搬上卡耐基音樂廳的大舞台,鋼琴家就不顧一切地埋頭練琴了。在調音師的一再二、二再三的提醒下米開朗基里依然故我,除午飯短暫休息外,他的十根手指在黑白琴鍵上飛舞不止。當離演出還有半小時之際——此時調音師也許還能做些零星補救的措施——他仍然彈興未了,一直彈到距听眾進場還有十分鐘的時間鋼琴家才悻悻棄琴而去……音樂會後的第二天,紐約的報章評論道︰太差勁!卡耐基音樂會,大師的史坦威鋼琴走音了!
我們當中之所以涌現出如此眾多的“琴匠”——他們的演奏技巧可以令人眩目,情感表現如“白開水”一般。非常簡單的原因之一,是他們每天彈奏的鋼琴要音準沒音準,要音色沒音色。
在一台好的琴上學習彈奏比在一台不好的琴上學習彈奏,其學習的效率據說至少要高出百分之三十。所以,找名師學還得找名琴用,有了名琴還得找專業技師為之保養打理,讓鋼琴的性能處于最佳狀態。培養一個鋼琴演奏家所需的花費,真不比培養一個高爾夫球手的代價少啊。
文章引用自:海南鋼琴調律維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