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 INSTRUMENT DESIGN – 十二平均率–鋼琴調音

MUSIC INSTRUMENT DESIGN

III  TUNING SYSTEM AND PITCH LAYOUT〈二〉

西元1635年,Mersenne在西方率先提出平均律〈Equal-Temperament〉理論,此

律最早是應用於Lute琴的琴格上,而真正應用在鋼琴鍵盤上使用,則是在西元

1885年之後……

MUSIC INSTRUMENT DESIGN

III  TUNING SYSTEM AND PITCH LAYOUT〈二〉

西元1635年,Mersenne在西方率先提出平均律〈Equal-Temperament〉理論,此

律最早是應用於Lute琴的琴格上,而真正應用在鋼琴鍵盤上使用,則是在西元

1885年之後。德國物理學家Hertz發明測頻儀器,與英國物理學家Ellis發明音

分制,兩項重要發明之後,各音程間的頻率和精確的拍音Beat〉數可以輕易

計算出來,調音師得以作為調音的重要依據,十二平均律Equal-Temperament

是正式走入鋼琴鍵盤及多數樂器之中。十二平均律是將八度音域內的十二個半

階,平均分割,使每半音成一等比級數的關係,即八度的音程比〈振動比〉

2:1,弦長比為二分之一,所以將2開十二次方〈122〉,可得一等比

1.059463094,若一音的頻率乘上此數可得出高半音的音高,

ex: A  440×1.059463094=446.16372 HzA〉。

        樂律的演進:畢氏律應用於西元前五、六世紀至中世紀。Mean-Tone從文

藝復興時期開始,盛行於巴洛克樂派、古典樂派初期。Well Temperament從巴洛

克晚期淡入,盛行於古典樂派之中,直到浪漫派音樂家對調性擴充使用的要

,平均律漸被重用而興盛。直至1885年後才進入Equal-Temperament的時代直

到今天。十七、十八世紀的樂律大多是不平均的,當平均律的觀念興起於十八

世紀時,許多音樂家、調音師及樂器製造者都群起抗拒,反對的理由是三度與

六度的音響比純律的吵雜,但是經過一段時期的磨合,大家逐漸體會平均律在

轉調上的便利性,遂逐漸接納並普遍使用。純律與十二平均律是兩個最重要的

音階建構取向,兩者不需互相依循,也並非唯一可行之道,理論家與作曲家對

調的設定,可不依循單向的分析思考,多面向的擷取音階聲響,創造型態豐

富的樂章。樂器製造者也可自由的發展、廣泛使用音階來源,擴展樂器的使用

空間。

        樂器的調音:自音分制發明以後,十二平均律可以用數學方式計算出精密

的頻率值與拍音數,使得調音技術得以更精細的控制音準。聽取拍音數必須要

有正常聽覺的耳朵,若有天生好音感者更佳加,基本條件則是學對方法,再加

以勤奮練習,去感覺Beat〈兩聲波以上同時交集時所產生的節點〉的變化,當

聲音由不準趨向漸準時,Beat速度變化由快漸慢,音調準時,聲音趨於平穩,

沒有Beat波動出現。目前電子調音器普遍的被使用,但它所能接收的只是頻率

設定的近似值,更細微的變化則還需靠耳朵裡數以千萬計的聽覺神經,連結大

腦聽覺機制的運作,與人從藝術、音樂、工作經驗中所培養出來的素養,才能

體驗得出來的了。

        音調、音高的配置:從古至今,樂器設計的要素,不外求取良好的音響、

易於操作、取材方便、實用性、便利性、美觀…等等,若以功能取向,則以音

響效果與實用性為優先,同時這也是牽涉到配置較多的要素,憑實而論,樂器

鋼琴的鍵盤設計並非絕對合乎人體工學、或音列配置之最佳設計;而非

洲國家盛行一時的Kalinba琴,它的最低音設置在中間,兩旁漸次的高音排列設

計,不但符合人體工學作用,同時對和聲的操作相當便利。舉這兩種對比懸殊

的樂器作比對,真有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之感嘆。

        樂器的本質是人為達成音樂藝術所創造出來的工具,藉著不同樂器產生不

同的音響,以滿足人對聲音美學的需求,如何設計、製作樂器,以符合人對聲

響美感的渴望,以及讓樂器演奏者能以輕鬆、舒服、自然、健康的方式演奏樂

器,是每一個時代所面臨的課題,因為環境在變、文化在變、觀念也在變,這

是個沒有絕對答案的課題,一切都有可能發聲〞…。

引用:http://blog.xuite.net/hm9438/twblog/146560519

 

Random Posts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