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鋼琴音樂2.

有確切記載的鋼琴(不是古鋼琴)的傳入,是1842年(已經是肖邦的時代了)中英《南京條約》後,英國商人認為中國是個廣大的市場,一個鋼琴商行運來大批鋼琴到中國。但是,在當時的中國社會條件下,實際上並不存在他們想象的鋼琴市場。這批鋼琴,後來也就下落不明了。 

到了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交,也就是歐洲浪漫音樂進入末期之時,上海、北京等地出現了教會學校,才開始有民間的(不再局限於宮廷的高牆之內)的鋼琴教學活動。但仍然人數較少,影響力也不大。 
~數新二手中古鋼琴買賣維修理調音網~​
鋼琴真正在中國大地站住腳,取得社會性的地位,是在本世紀初的“學堂樂歌”運動當中實現的。“學堂樂歌”是將某些日本、歐美歌曲的曲調,填上具有反對封建思想、要求富國強兵內容歌詞的歌曲。這在中國是與傳統音樂大有差別的新音調。新的音調、新的素質,中國固有樂器難以為它伴奏,於是鋼琴、風琴(鋼琴的代用品)參加進來。 

“學堂樂歌”在中國音樂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音樂潮流,以學校為中心,影響到整個社會。鋼琴,是作為最理想的伴奏樂器,乘著“學堂樂歌”之風,而在中國這個東方古國“落下戶口”的。而它一旦留下來,就永遠置身於中國音樂生活之中了。 

這說明,一種樂器、一種藝術形式,隻有當它符合了某種社會性的需要時,才能在這個社
會裏存活下來。為什麼明、清時西方人帶來的古鋼琴和1842年英商弄來的現代鋼琴,都沒能在中國社會中留下足跡呢?就是因為當時社會對它們沒有需求,哪怕皇帝個人喜歡也無濟於事。而中國社會對鋼琴的社會性的需要,正是在“學堂樂歌”時代才第一次出現的。 

2.中國人的鋼琴演奏才能 

新的樂器來了,首先要學會使用它,鋼琴教學活動也同時出現了。前麵已經提到,最初的教會學校已經有了最早的鋼琴教學,到了1919年後,北京、上海相繼成立了許多音樂社團,其中大都有鋼琴教學。在這基礎上,在一些高等院校內也有了更係統、更正規的鋼琴教學,如“北大音樂傳習所”、“北京女高師音樂科”、“北京藝專音樂科”等等。 
1927年在上海,建立了我國第一所高等專業音樂教育機構——上海國立音樂院,中國的鋼琴教育進入了更專業化的高水平時期。 

在中國人學習的早期,鋼琴這件外來樂器,連同相應的外國曲目,很自然地,主要由外國人擔任教師。但中國優秀學生迅速掌握鋼琴技巧的能力,卻是出乎他們的意料的。例如在上海“國立音樂學院”任教的薩哈羅夫,原來是彼得堡音樂學院的教授,在歐洲也是一流的演奏家。當著名的中國音樂教育家蕭友梅請他留在上海任教時,他曾表示:在中國有什麼可教的呢?隻是在蕭友梅一再挽留下,才抱著試試看的心情開始了他的授課。但他一旦投入工作後,就立刻喜歡上了聰明的中國青年,直到去世,也沒有離開中國。我國第一代鋼琴家李獻敏、李翠貞、丁善德等等,都是他的學生。還有意大利人梅百也教鋼琴,著名鋼琴家朱工一、傅聰等人就是他的學生。 

五十年代,原蘇聯及東歐一些國家的鋼琴家、鋼琴教授,與中國鋼琴界往來頻繁,對於提
高中國的鋼琴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反映出中國鋼琴水平的迅速提高,僅1951年—1964年間,就有13名我國鋼琴家在20次不同的國際比賽中獲獎,其中包括傅聰、顧聖嬰、劉詩昆、殷承宗、李名強等人都是在重大比賽中獲獎。而我們的鋼琴教授丁善德、朱工一、周廣仁、吳樂懿、李其芳等等,又都應聘擔任過各種國際鋼琴比賽的評委。 

“文革”過後,特別是八十年代,在中外音樂界的廣泛交流中,新的一代鋼琴家成長起來,例如李堅、韋丹文、許斐平、孔祥東等等,都在重大比賽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世上再也沒有人懷疑中國人的出色的鋼琴演奏才能了。 

同時,在普及方麵,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鋼琴進入千千萬萬個普通家庭之中,全國所有大中城市,幾乎都卷入了“鋼琴熱”之中,這些令人興奮的事實說明,中華民族以她寬闊的胸懷,對於一切人類優秀的音樂文化成果,是勇於吸收、樂於吸收,也能夠吸收的。 

Random Posts

發佈留言